菩萨地.慧品(7):善士慧|独家焦点

来源:大象佛学图书馆 时间:2023-04-09 02:53:04

菩萨地.慧品(7):

善士慧


(相关资料图)

/ / /

作者:观诸法如

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四十三

亥五、善士慧(分三科)

天一、征

云何菩萨善士慧?

释遁伦集撰《瑜伽论记》卷第十(之下):善士慧有五者,景云:前三即是三慧;第四即法应知,谓知因果智;五、「舍烦恼慧」即证理慧。泰云:第四,谓诸法自性名「诸法法住」,诸法差别名「法安住」,于诸法自性、差别中无颠倒慧也。基云:法谓果法,果法住在因法中,故言住法也。

测述两释:一云、知十二缘生中因智。一云、法有二种:一谓有一法,谓一切有无等、五尘等诸自相各住其位;二谓有法上种种差别,谓色等上常无常等、可见不可见等差别义。言于诸法法住者,缘有法;安立者,缘法智。

什么是菩萨的善士慧?

延伸阅读:

《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》卷6〈5 四法品〉:「云何亲近善士?答:善士者,谓佛及弟子。复次诸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,离诸瑕秽成调善法,堪绍师位成就胜德,知羞悔过、善守好学,具知具见、乐思择、爱称量、喜观察、性聪敏、具觉慧、息追求、有慧类、离贪趣贪灭、离瞋趣瞋灭、离痴趣痴灭、调顺趣调顺、寂静趣寂静、解脱趣解脱,具如是等诸胜功德,是名善士。」(CBETA 2020.Q3, T26, no. 1536, p. 393a12-19)

天二、标

当知此慧,略有五种。

「当知此慧,略有五种不同」。

天三、列(分二科)

地一、第一五种

一、听闻正法所集成慧。二、内正作意俱行慧。三、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。

「一、闻正法所集成慧。」由闻所集成的智慧,是第一种。

「二、内正作意俱行慧。」是思慧。听闻了佛法以后,心里面要主动地,要特别努力地,叫「作意俱行慧」,去作意思惟。就是你这个智慧,和你的作意在一起,所以叫「俱行慧」。

「三、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。」是修慧。自利行、他利行,这两种修行放在一起。自己也用功修行,同时也教化众生。这种方便,「方便」就是行动的意思。「俱行慧」,慧和心同时活动。

韩清净《披寻记》:「自他利行方便俱行慧者:谓于一切所应作所不应作如实了知。是名方便俱行慧。」对一切的事什么是应该作、什么是不应该作,能够如它的真实相正确的了知,是名方便俱行慧。这就是修慧。修慧里面,也自己用功修行,也教化众生。这看出来,在闻所成慧,「听闻正法所集成慧」、「内正作意俱行慧」,这个时候还没能利益众生。就是在修慧的时候才去度化众生。这里有这个味道。

四、于诸法法住法安立无颠倒中,善决定慧。

这是第四种。「于诸法」、「法住」;「于诸法」就是于诸法性。什么叫「法住」呢?就是「法安立无颠倒」叫做「法住」。在这里「善决定慧」,即法住智。这应该是得圣道了,才有这个智慧。

韩清净《披寻记》:「于诸法法住等者:如其法性,以无颠倒文句安立,是名法住。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。(陵本十卷十七页)」

「于诸法法住等者」,这一段文怎么解释呢?「如其法性,以无颠倒文句安立,是名法住」,于其诸法的法性,有总、有别。法性这句话,有总、有别。个别的说,色法以变碍为性、受是领纳为性、想以取相为性、行以造作为性、识以了别为性,地、水、火、风,坚、湿、暖、动,就是每一法有每一法各别的相貌,叫「别性」。「总性」就是一切法空性,那就是总性了。于诸法的法性,如其法性,以无颠倒文句安立,它就是一个正确的名字,很恰当地来表达这件事,就是无颠倒。如果你搞错了,你表达的不对,那就是颠倒了。不颠倒的文句来安立、来表达这件事。此是色、此是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此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此是诸法空相。就是有别、有总的这些法的安立,你没有搞错了,是名叫做「法住」。这样「于诸法法住」,下面「法安立」是解释这个「法住」的意思。这几句话,「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。」(陵本十卷十七页)解释的。

五、舍烦恼慧。

「五、舍烦恼慧」,即涅盘智或称真实智。见道以后还要修道。因为见道以后还有很多烦恼,见道是圣人了,圣人也有烦恼。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只是断了一少部分烦恼,还有很多烦恼还在的。所以要继续地修学圣道,舍烦恼。这是舍烦恼慧。舍烦恼,当然是证悟第一义谛的。

延伸阅读:

1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10:「问应以几智知缘起耶?答二。谓以法住智及真实智。云何以法住智?谓如佛施设开示,无倒而知。云何以真实智?谓如学见迹观甚深义。」(CBETA 2020.Q3, T30, no. 1579, p. 327c17-21)

2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八十七:复次、有二智,能令见清净及见善清净,谓法住智及此为先涅盘智。法住智者:谓能了知诸行自相种类差别,及能了知诸行共相过患差别,谓于随顺若苦、若乐、不苦不乐三位诸行,方便了知三苦等性。涅盘智者:谓于如是一切行中,先起苦想,后如是思:即此一切有苦诸行、无余永断,广说乃至名为涅盘,如是了知名涅盘智。

3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第九十四:「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,增上慧学增上力故,得法住智及涅盘智。用此二智以为依止,先由四种圆满,远离受学转时,令心解脱一切烦恼、得阿罗汉、成慧解脱。此中云何名法住智?谓如有一,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,于缘生行因果分位,住异生地,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,如理思惟,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、集真是集、灭真是灭、道真是道,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,名法住智。又复云何名涅盘智?谓彼法尔,若于苦集灭道,以其妙慧,悟入信解是真苦集灭道谛时,便于苦集住厌逆想、于灭涅盘起寂静想,所谓究竟寂静微妙,弃舍一切生死所依,乃至广说,如是依止彼法住智,及因于苦、若苦因缘,住厌逆想,便于涅盘能以妙慧悟入信解,为寂静等,如是妙智名涅盘智。」

4、印顺法师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:「在中道的正见中,有着一定的程序,主要是:「先得法住智」,「后得涅盘智」。佛为深摩说:『不问汝知不知,且自先知法住,后知涅盘。』这是怎样的肯定、必然!什么是法住智?什么是涅盘智?依《七十七智经》说: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,现在如此,过去、未来也如此,都是有此因(如无明)而后有彼果(如行)的,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,这是法住智。所以,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。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(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、假名安立性,而只是信解善恶、业报、三世等,就是世间正见,不名为智),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。经上说: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、依缘而灭,是尽相、坏相、离相、灭相,名涅盘智。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,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,才生即灭,生无所来,灭无所至,而契入法性寂灭。这就是:『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』。由无常(入无我)而契入寂灭,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(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入的观门)。所以,法住智知流转、知因果的必然性,涅盘智知还灭、知因果的空寂性;法住智知生灭,涅盘智知不生灭;法住智知有为世俗,涅盘智知无为胜义。「依俗」谛的缘起因果,而后「契」入缘起寂灭的「真实」,这是解脱道中「正观法」的必然历程,一定「如是」而决无例外的。」(CBETA 2020.Q3, Y42, no. 40, pp. 242a01-243a3)

地二、第二五种

复有异门:一、微细慧: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。二、周备慧:悟入所知尽所有性故。三、俱生慧:宿智资粮所集成故。四、具教慧:能于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闻法义,具受持故。五、具证慧:从净意乐地,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。

释遁伦集撰《瑜伽论记》卷第十(之下):「复有异门」等者,景云:一、知如所有;二、知尽所有。此之二句,论释有二:一、如《对法》总举世谛事法皆尽,名「尽所有性」;即彼事法有多义门,有漏无漏、有对无对种种义门,名「如所有性」。第二、直就真谛理中以辩二种,如次第九、清净门说,谓一味真如,名如所有性;此真如即摄诸法如尽,名尽所有性。

「一、微细慧,悟入所知如所有性」,缘理故。「二、周备慧,悟入所知尽所有性」,缘事故。可皆云真如及四谛、十六谛等者,如所有性;缘生蕴、界、处等一切事法,名尽所有性。此如《对法》及《瑜伽》上下,大有此文。「三、俱生慧」等者,自性念生智,菩萨得故;非生处得智,余趣得故。「四、具教慧」,即是闻慧。「五、具证慧」,即修慧。

测云:前五闻思及修法证分别,后五境因具教位地分别。后五中,初二是境。

「一、微细慧,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」等,依真谛三藏,云如理智名如所有性,如量智名尽所有性。今解:皆通二智。言如所有性者,称法而知,诸法自性;尽所有性者,于理及事分量尽知,是诸法差别。如是二种,皆有三句:一、唯缘于理,有其二种;二、唯缘于事,亦有二种;三、理事并缘,亦有二种。若准下文,偏约缘理分其二种也。

言「俱生慧,宿智」等者,由前生数习智力故,于现身中任运智生,名俱生慧。「具教慧」等者,能受闻义智,故名教慧。「具证慧」者,初地已上所有智慧,如文。

「复有异门」,还有不同的角度谈善士慧。

「一、微细慧: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。」什么叫做微细的智慧呢?「悟入所知如所有性故」,就是能尊重佛语,依教奉行,能契入所知的诸法实相。就是一切法无我性,悟入第一义谛。这个智慧是较微细的智慧。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虽然是凡夫也是这个境界,圣人也是在这里,但是凡夫心粗,没有微细的智慧,见一切法的时候有执着,不能悟入所知的如所有性。学习佛法,能逐渐地提升自己,使令自己成就微细的智慧,心不粗了。明了一切法是如幻如化、是不真实。真如是离一切相的,那就是第一义谛,要悟入这个真理,你的智慧要微细才能悟入的。能悟入言说自性「非有」,离言的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「非无」的法无我性,称为微细慧。

延伸阅读:

1、《解深密经》卷3〈6 分别瑜伽品(三)〉:「「如所有性者,谓即一切染净法中,所有真如,是名此中如所有性。此复七种:一者、流转真如,谓一切行无先后性;二者、相真如,谓一切法、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;三者、了别真如,谓一切行唯是识性;四者、安立真如,谓我所说诸苦圣谛;五者、邪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集圣谛;六者、清净真如,谓我所说诸灭圣谛;七者、正行真如,谓我所说诸道圣谛。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、安立真如、邪行真如故,一切有情平等平等。由相真如、了别真如故,一切诸法平等平等。由清净真如故,一切声闻菩提、独觉菩提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平等平等。由正行真如故,听闻正法,缘总境界胜奢摩他、毘钵舍那所摄受慧,平等平等。」(CBETA 2020.Q3, T16, no. 676, pp. 699c18-700a3)

2、《佛地经论》卷7:「或说七种:一、流转真如,谓一切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;二、实相真如,谓一切法二空无我所显实性;三、唯识真如,谓一切法唯识实性;四、安立真如,谓有漏法苦谛实性;五、邪行真如,谓业烦恼集谛实性;六、清净真如,谓善无为灭谛实性;七,正行真如,谓诸有为无漏善法道谛实性。」(CBETA 2020.Q3, T26, no. 1530, p. 323a11-18)

3、《成唯识论》卷8:「如是三性与七真如云何相摄?七真如者,一流转真如,谓有为法流转实性。二实相真如,谓二无我所显实性。三唯识真如,谓染净法唯识实性。四安立真如,谓苦实性。五邪行真如,谓集实性。六清净真如,谓灭实性。七正行真如,谓道实性。此七实性圆成实摄,根本后得二智境故。随相摄者,流转苦集三,前二性摄,妄执杂染故。余四皆是圆成实摄。」(CBETA 2020.Q3, T31, no. 1585, p. 46c19-27)

「二、周备慧」,周遍、无所缺少,非常圆满的智慧,这是什么呢?「悟入所知尽所有性」,就是智慧能契入到所知境里面的尽所有性,一切法都在里许了,叫「尽」。就是一切的缘起法,因缘生起的一切法不是那么容易知道的,悟入一切法空性,你还可能比较容易。要悟入一切缘起法性,连阿罗汉都不圆满,都没能完全知道,到佛的境界,一切种智才可以。

延伸阅读:

《解深密经》卷3〈6 分别瑜伽品(三)〉:「尽所有性者,谓诸杂染清净法中,所有一切品别边际,是名此中尽所有性。如五数蕴、六数内处、六数外处,如是一切。」(CBETA 2020.Q3, T16, no. 676, p. 699c15-18)

「三、俱生慧:宿智资粮所集成故。」俱生慧,就是与生俱来的,生来就有这个智慧。为什么这个人生来就有智慧呢?「宿智资粮所集成故」,就是前一生,或前多少生,在佛法里面有栽培,能集成了很多的智慧,这个智慧很殊胜、很有力量,就是从前生带到今生来,所以今生没有学习就知道。以此为资粮而成就的智慧,这是俱生慧。

「四、具教慧:能于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所闻法义,具受持故。」「具教慧」就是具足了因教而成就的智慧。前面俱生慧,就是生来就有。这具教慧就是生来以后要努力的学习才有这个智能的。这是什么呢?「能于诸佛」,这是大圣人,其次是「已入大地」就是证悟法性的这些大菩萨,「诸菩萨众」,「所闻法义」,在佛那里听闻了的法义,在大菩萨那里所闻的法义,这都是圣人,诸佛是果地的圣人,大地诸菩萨这是因位的圣人,都是圣人,都是见法性的人,没有说听凡夫讲话,这个不算数、不及格的。「听闻法义,具受持故」,听闻的法义,他能受持。当然这地方表示信心的意思,对佛,这一切圣者所说的法义有信心,由信心而成就的智慧,由智慧所成就的信心,这信和慧是不能分开的,能具足的受持。因为这个时候,没有见第一义谛,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,学习了很多的经论,不管你是怎么样的有大智慧,但是你没见第一义谛,所以是「因教而生慧」,而成就的慧。这具教慧这地方应该包括三种智慧,闻、思、修三种智慧。

「五、具证慧:从净意乐地,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。」在奢摩他里面修毗钵舍那观成功了,「具」者,「有」也,你具足了、你成就了证悟第一义谛的智慧了。这个不是因听闻佛法而有信心,是你自己见到第一义谛而有信心了,这个有点不同的。这是谁呢?「从净意乐地」,就从初欢喜地,因为断了烦恼,得了法无我的智慧了,这时候心清净,所以是清净的意乐。「意乐」也就是「意愿」的意思,他这个愿,自己趣向无上菩提,这是一种愿。他有大悲心广度众生,他有这种意愿,所以从「净意乐地」,「乃至到究竟地所摄受故。」「究竟地」,到佛的地方。这时候才成就了「具证慧」。

这加起来是五种智慧。这两种五种智慧,都叫做「善士慧」。

/ / /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Copyright 2000-2021 by www.jiaoyu.042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5

邮箱 : 855 729 8@qq.com